第441章 父皇,兒臣是不是您的兒子?
「三殿下!」
禦林軍們看到軒轅煜闖宮,連忙跟著進來阻攔。
宗九急急忙忙跑回禦書房,看到的便是這樣的場景,也急忙上前道:「三殿下,皇上有令,不見任何人,您就別為難奴才們了。」
軒轅煜看著坐在桌前,沒有任何動靜的軒轅鵬哪裡甘心,他推開禦林軍上前「噗通」一聲就跪到了軒轅鵬面前:「父皇,兒臣有話跟您說。」
軒轅鵬手中的硃筆頓了頓,終於擡眸看了眼軒轅煜。
見他有些激動,也猜到他想說什麼了,全是他不愛聽的話!
可是又能怎麼辦呢,到底是他親生的兒子,他也不能把事情做絕了。
軒轅鵬無聲輕嘆了口氣,朝那些禦林軍和宮侍們揮了揮手:「全都退下。」
「是。」禦林軍和宮侍們聞言紛紛躬身退下。
軒轅鵬又朝宗九擡了擡下巴,宗九看了眼跪地的軒轅煜,也躬身退下了。
出去的時候,宗九還體貼地為他們父子關上了殿門。
軒轅煜看著那關上的殿門,眸中閃過一抹幽光。
「如今這殿中隻有你我父子二人,你有什麼話就說吧!」軒轅鵬將硃筆丟下,倚靠著龍椅,像是等著聽他後面要唱的戲。
「父皇,兒臣是不是您的兒子?」軒轅煜跪在地上,突然就委委屈屈地冒出這麼一句。
……軒轅鵬一頭黑線:「你說呢!」
這話問的,他想讓他回答什麼!
沒有聽到軒轅鵬的正面回答,軒轅煜更委屈了:「既然兒臣是您親生的兒子,您為什麼要那麼偏寵軒轅湛?」
一聽這話,軒轅鵬就忍不住蹙起眉頭:「你是想說北地賑災剿匪的事情?」
這都在東楚大殿跪了一天一夜了,軒轅湛也拿著玄武劍走了,他還糾結這事呢?
「這隻是其中一件事。」他偏寵軒轅湛的事情,又哪裡隻有這一件事啊!
軒轅煜說起這些事情來,便滿腹委屈,滔滔不絕:「自從軒轅湛回京,您哪次不是偏幫他,將原本派給兒臣的事情,又全都派給了軒轅湛,軒轅湛能做的事情兒臣明明也做得很好,可您眼裡為什麼就隻有軒轅湛?」
在軒轅湛沒回京之前,這所有的事情全都是他的,軒轅湛回京之後就完全不一樣了!
全都是軒轅湛那個野種搶走了他的一切!
軒轅鵬卻絲毫沒有體會到他的委屈,不置可否地揚了揚眉:「的確,他能做的事情,你或許也能做。可你做不到的事情,軒轅湛卻可以做得很好。」
能做,不代表能做好。
那些事情又哪裡隻有他和軒轅湛能做呢,老大和老二又哪個不能去做!
可能做和做好,卻又是不一樣的!
他隻能說他能做的事情,軒轅湛都能做,而且能做得更好,他不能做的事情,軒轅湛也能做,依舊是能做得很好。
這就是他跟軒轅湛的差距!
軒轅煜卻是沒聽出軒轅鵬的意思,蹙眉問道:「您是說北地賑災剿匪的事情?可之前中景的賑災,兒臣也做得很好啊!」
他並不覺得軒轅湛在賑災方面能做得比他好,更不覺得有什麼事情他做不到,軒轅湛卻能做到的!
「中景賑災?」見他還好意思提中景,軒轅鵬直接嗤之以鼻:「你以為你做了什麼,朕都不知道?」
軒轅煜聞言先是呆愣了一下,隨即便心虛地閃了閃眸子,又故作鎮定道:「兒臣是去賑災了。」
「賑災?」軒轅鵬不屑地冷哼一聲,看著軒轅煜教訓道:「中景一個郡城,總共能有多少人,你去賑災前前後後上摺子讓朕給你開三次糧倉,你知不知道這三次糧倉能救三個中景,而不是一個中景!」
這些過去的事情,軒轅煜不提,他也就懶得追究了,可既然他自己提了,那他倒要質問質問他,否則他還真以為自己立了什麼天大的功勞呢!
軒轅煜眸光輕閃,辯解道:「可當時一次糧倉根本就不夠啊,中景的百姓受災太嚴重了,那些糧食根本不夠解百姓的危難。」
聽著他這麼天真的話,軒轅鵬再次冷叱:「你知道開一次糧倉是多少糧食嗎?」
軒轅煜眨眨眼,回答不上來。
軒轅鵬知道他不知道,他培養他這麼多年,他卻從不關心這些事情。
「一萬旦,就跟這次軒轅湛帶走的糧食一樣多。你又知道整個北地有多少人嗎?」
軒轅煜依舊答不上來。
「是整個中景十倍都不止。」軒轅鵬一臉篤定地看軒轅煜:「你信不信,軒轅湛用這一萬旦糧食便可以解北地百姓的災荒。」
這話軒轅煜卻根本不信:「事情還沒結束,父皇怎麼就這麼肯定,軒轅湛不會再回來要糧食了。」
北地既然這麼多人口,那說不定軒轅湛比他要的糧食還多呢!
「因為他不是你!」軒轅鵬斥了軒轅煜一句,又責問道:「賑災糧食從京都發出的一萬旦,到中景可還有一萬旦你查過嗎?又驗收過嗎?」
軒轅鵬一句話,便讓軒轅煜無話可說了。
不是不會回答,是不敢回答。
縱使軒轅煜不說話,軒轅鵬也知道答案:「你沒有!否則那一萬旦糧食早就足夠用了。」
軒轅鵬這話聽到軒轅煜耳裡,卻成了另外一層意思,他倏地皺緊眉頭,有些生氣:「父皇這又是什麼意思?難道國庫剋扣了兒臣的糧食。」
見軒轅煜這麼蠢笨,軒轅鵬都快被他給氣笑了:「笑話,國庫怎麼可能少你的糧食,難道你問朕要一萬旦糧食,朕能隻給你三千旦嗎?」
他就是真這麼做,那說明國庫真的不堪其重,他絕對會提前告知他的,而不是一句話不說,就隻給他三成糧食。
若是連他這個皇帝都在做這種事情,那東楚危矣!
軒轅煜被軒轅鵬說得有些懵:「那父皇是什麼意思?」
看他蠢笨如豬,軒轅鵬徹底對他失望了:「你到現在都還不明白,一萬旦糧食,從國庫到中景,要途經多少個城縣,一個城縣又有多少個官員!」
。